返回首页

烁庭徊四这是一条可靠的消息吗?

时间:2024-01-08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这里曾经是臭水沟,天热时远远就能闻到臭味,现在这里真的是变了。”近日,当记者来到汕头市龙湖区星湖公园,这里已成为周边群众散步休闲之地。家住星湖公园附近的陈伯说,现在水质好多了,一有闲暇时间就过来散散心。星湖沟的转变,是汕头持续推进城乡黑臭水体治理的一个缩影。

  “基本消灭城市黑臭水体”,不仅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也是“十四五”规划强调的重要工作,更是增强民生福祉的关键之一。近年来,汕头紧密围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以实现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从“长治久清”到“长制久清”为抓手,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大幅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因城施策,汕头走出一条城市黑臭水体“脱黑”之路。

  汕头位于韩江、榕江及练江出海口,三江流域水系发达,沟渠众多,历史以灌溉排洪为主,随着城市化发展,这些沟渠成为排洪纳污水体。此前,汕头38条城市黑臭水体曾被纳入国家监管平台。

  黑臭水体整治是中央环保督察、水污染防治攻坚的重点内容,也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事关城市文明形象和人居环境。2015年,汕头市开始开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2018年底上报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14宗,2019年再次摸查增报24宗,总数达38宗,总长约113公里,居全省第三。

  这些黑臭水体是如何形成的?据介绍,38条城市黑臭水体分布在汕头中心城区的金平、龙湖和澄海城区,总长113km,主要污染来自生活污水。由于当时存在排水设施及截污管网缺失、雨污混接、截污不彻底等问题所造成的。加上设施存在短板,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在治理前,排水设施满足不了城市快速发展需求,管网建设整体滞后。如鸥汀街道、鮀浦片区等区域污水管网几乎空白,污水厂配套管网存在大量缺口。

  由于汕头地下水位偏高,存在雨污水管错混接的情况,以前使用的末段截污方式,使清水进厂降低了进厂污水浓度,造成污水系统无法有效发挥其作用,又使大量生活污水直排入就近沟渠,导致部分水体发黑发臭,水质差。

  在治理前,38条城市黑臭水体流域范围内工业仍以印染、农副产品加工、造纸、养殖等污染密集型产业为主,污染量较大。一些小作坊和养殖户没有对废水进行规范处理,直接外排,加之管理不够精细,“散乱污”场所排放不规范,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城市黑臭水体数量多、水系较发达、治理难度大……彼时,摆在汕头面前的是一项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技术性强、投资大的系统工程。

  通过国家和省提供的技术指导,汕头按照地域特色,以流域为系统、河涌为单位开展治理。并坚持海绵城市系统治理理念,按照源头管控、系统治理、科学治污、流域统筹、水岸同治、岸城共建、江海同治的治水方法,统筹考虑黑臭水体治理、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提质增效、城市排水防涝等要求,综合施策,污涝并治。

  同时,根据黑臭水体的地理水系分布、行政区划分布及黑臭成因不同等,汕头将38条城市黑臭水体划分为6个分区。针对每个分区,分别拟定黑臭水体整治方案,实施“一河一策,一河一档,一河一评估”。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引领完善顶层设计,突出“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的主要矛盾,借鉴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近远期结合,推进水体的左右岸、上下游、暗渠、支涌的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系统化治水。

  为了层层压实责任,落实有效保障措施,汕头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主动挂帅、真抓实干。并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把每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构建了有效可行的督导机制。以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为抓手,强化日常调度和现场督导,及时掌握整改情况、研究解决困难,做好黑臭水体治理的“后半篇文章”。

  此外,汕头以“河长制”为核心进行制度设计,划定禁养区,严查整改区域内的“散乱污”企业等,对症下药。多管齐下,成效显着,仅仅1年多时间,汕头全市38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是很重要的经验,只有体制机制完善了,才能使各部门都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才能将黑臭水体治理的‘蓝图’转化为蓝天碧水绿岸的‘实景画’。”汕头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点多、面广、线长、参与人员多,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指挥,回顾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全市各级各部门形成合力很重要。

  为了把力量拧成一股绳,汕头形成五级联动,实现流域统筹。通过构建省、市、区、乡、村“五级联动”的工作模式,为粤东地区跨境流域治理提供示范样本。在流域尺度由国家部委督办,省委、省政府统筹协调,市直各部门联动治理,区、县、镇、村同步发力推进。

  同时,坚持“上提一级决策”“下沉一级干事”,市区领导带头包干治理难度最大水体,定期安排专门时间现场驻点办公,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种做法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是行之有效的,比如同期启动的练江流域治理,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充分肯定练江从“污染典型”蝶变成“治污典范”。

  通过配套污水管网、划定禁养区、整顿“散乱污”企业等,全面推进源头治污;通过“五清行动”畅通河道,实现内源治理;因地制宜利用水网联动、再生水等措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开展生态岸线建设,完善渠道水生态系统……围绕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的总体目标,汕头层层压实责任,明确责任人、整治目标和达标期限,实现精准治污。

  在管理上,汕头通过建立“厂—网一体化”动态管理机制,实现排水管网“一张图”动态管理。以中心城区北岸(金平区、龙湖区)作为示范区,进行地下排水管网摸查,并在摸查的基础上搭建排水信息管理系统。同时,通过监测污水主干管水量、市域河道水位和内海湾潮汐水位等,统一调度污水处理厂、泵站、分散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构建长效动态管理机制,切实保障排水管网安全运行,实现排水、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管理。

  通过近几年的流域综合整治及制度的完善,38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部实现“长制久清”。比如中心城区的龙湖沟,曾经是大家脑海中“臭水沟”的代名词,经过大刀阔斧的整治,如今这处水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个个成功摘掉“黑臭水体”标签的汕头城市水体之一。

  黑臭水体治理难,实现“长制久清”更难。黑臭水体治理容易陷入“黑了治,治了黑,反复治理,治理反复”的怪圈。究其根源,这是由于缺少系统治理。

  花了极大的代价治理好黑臭水体后,如何跳出“反复黑”的怪圈,让水体保持治理效果?水体污染源的排放是动态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很重要。如果监管不到位,治理效果只能维持一时,黑臭水体的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为了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汕头形成常态化监督考核和长效管理机制。在整治过程中,加强生态、水务、城管等部门联动,在强化河道保洁、环境监管执法以及引导群众爱河护河上下功夫。

  强化监督检查考核方面。汕头常态化开展水质检测,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水质检测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并成立了巡河专班,针对河道保洁及岸上排污问题开展河道巡查专项行动,落实整改主体,开展“回头看”督察和通报(简报),确保按计划完成示范城市考核各项工作。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切实履行责任清单。将黑臭水体治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奖惩任命的重要依据。

  在强化河道运营维护上。汕头将河道的日常运营管养纳入河道“五清”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维护团队,建立运营考核制度,针对运营维护效果实现考核付费。

  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方面,汕头建立了河长制湖长制组织架构体系和制度体系,书记、市长亲自担任市第一总河长、第一总湖长和总河长、总湖长,并把每条河道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通过巡河、例会、考核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查、溯、治、管”的长效管理机制,避免“返黑返臭”。

  同时,汕头建立了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的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阶段性工作会议的模式,确保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有序推进。各区各部门按期汇报工作进展,以问题为导向推进工作落实。并以区政府、镇政府、行政村委会为环境监管责任主体,建立“区、镇、村”三级管理网格和“三清三到位”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让水成为城市的灵魂,不仅需要政府担起应尽的责任,更要靠企业自觉和公众努力。为此,汕头时常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做信息发布、宣传报道等,建立健全多级联动的群众监督举报机制。鼓励市民群众参与进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过程中来,还聘请了市民河长,实现了全民参与的互动模式,让群众体验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建设绿美汕头,需打造林、海、城交融的生态宜居城。其中,水是关键。水质上不去,说人居环境良好,就没有说服力。城市里的河流是清澈还是黑臭,公众的反映最直接,整治是否有效果,群众的感受也更深切。一段时间以来,污水直排、水体黑臭成为汕头水环境治理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攻坚,就是要集中火力,各个击破,通过截流、清淤疏浚、生物治理等措施,尽快让水体清澈起来。黑臭水体的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这需要秉承系统思维,通过综合整治、协同治理,从而“一时清”。

  持久,就是要持续发力,堵住源头,形成制度,不让黑臭现象出现反弹。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稳扎稳打、真抓实干,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切实把治水的作战图、路径图挂出来,把各项措施和承诺落到实处,真正让汕头的江河沟渠实现从“一时清”到“时时清”的转变。

  让水成为城市的灵魂,不仅需要政府担起应尽的责任,更要靠企业自觉和公众努力。污染在水中,根子在岸上。不以控源截污为前提的黑臭水体治理,很难实现根治。生活污水及生产废水排放是黑臭水体形成的主要原因。除了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外,更应在补齐长期以来粗放发展模式累积下来的生态欠债,破除“乱扔乱倒乱排”等陈规陋习的基础上,倡导“绿色发展”理念。通过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彻底消除污染源头。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前期规划重要,治理过程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构建好“长制久清”这根“定海神针”。黑臭水体具有季节性、易复发等特点,要防止黑臭现象反弹,不仅离不开监管的强化和公众的参与,进一步健全水质监测、预警应对、信息公开等机制,而且应在落实监督考核、强化追责问责、完善治理协调机制等方面下功夫,补齐短板,消除漏洞,避免破窗效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道理浅显,躬行不易,黑臭水体必须标本兼治,只有久久为功地下实功、求实效,才能让一带绿水成为汕头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4月的汕头,草长莺飞。走进练江边的光明社区,不少村民正坐在河岸边唠家常。一旁的井仔湾,曾经污水横流、垃圾成堆,但如今这里的水质已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要求。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翔集,向人们诉说着整治成效。

  练江是粤东地区第三大河流,也是潮汕地区的母亲河。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印染废水、生活污水大量直排练江,导致练江长期发黑发臭,成为百姓心中伤痛。历经三年艰苦奋战,练江沿江两岸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从“污染典型”蝶变成“治污典范”。

  首要就是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据了解,练江整治工作开展之初,生态环境部多次作出指示批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到现场督导调度、解决实际困难。汕头市党政主要领导班子带头包干污染最严重支流,每月安排专门时间现场驻点办公,明确潮阳区、潮南区政府作为环保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责任主体,落实“一项目一领导一专班”,全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应该说,练江治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正是从国家、省、市、区再到镇、村六级同向发力的结果。

  其次是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提升。2018年,练江流域每天生活污水产量超过60万吨,而污水处理能力却不到一半,加之收集主干管、支次管网也极为欠缺,大量污水直排成为练江黑臭的直接原因。

  为此,汕头成立练江流域污水设施排查整改工作督导组,全力推动练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后,汕头新建10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1400多公里,均已建成运营。目前,练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4万吨/日。

  为了彻底解决污水管道功能性与结构性缺陷,汕头对污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改,建立问题整改台账,落实项目单位、施工单位进行排查和整改,聘请第三方排查和评估单位开展全面评估工作。并打造排水管网在线巡检管理平台和污水设施运行信息监测平台,实现流域内污水厂、污水泵站、污水管网智能监管全覆盖,推动监管方式从关注“污水处理率”向“污水收集率”转变。

  今年,汕头已经明确坚决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巩固练江整治已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坚持严的总基调不放松,推动练江整治的重心从过去突出污水治理的“1.0版本”,向实现生态环境显着改善、综合效应明显提升的“2.0版本”转变。

  以阶段性治理举措与长远性治理机制相结合、将练江整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改善与群众综合素质提升结合“三个结合”为抓手,全力推动练江流域“两山”示范区建设,努力将练江整治打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为全市走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厚植生态优势。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