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起而行·闯创干开放之门如何大开?

时间:2023-10-09 来源:原创/投稿/转载作者:管理员点击: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要求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广州视察指导,寄望广州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为广州奋进新征程、推进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嘱托在心,重任在肩;起而行之,当闯创干。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1312”思路举措,广州各行各业怎么闯、怎么创、怎么干?今日起,广州日报策划推出《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谱写广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起而行·闯创干》全媒体调研报道,派出多路记者深入调研,通过直面发展难题、走访基层一线、问计权威专家,努力探寻和展现广州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力推动十二个领域走在前列、当好示范,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中谱写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新思路、新突破、新作为、新进展。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广东的重要任务。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历来在全国、全省对外开放中领风气之先、立潮头之上。

  新发展格局下的开放,与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内涵不尽相同。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们看到,广州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不断走深走实。广州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率先实施两批72项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清单,完成南沙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税收优惠政策、试点香港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科研物资跨境自由流动试点等一批事项。支持南沙深化“跨境理财通”试点,现有15家银行机构具备跨境理财通试点资格,“南向通”“北向通”产品合计已超1700种。

  在开放的过程中,广州也面临新挑战。尤其是开放的“大门”开了,而推动开放政策具体落地落实的部分“小门”却未完全打开。因此,只有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方能打开广州发展的新天地。

  从出台广州市境外职业资格便利执业认可清单,到办结全国首宗由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担任调解员的劳动争议案件,如今,通过“备案试点”“资格互认”等方式,越来越多香港专业人才得以在大湾区的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当然,能“进得来”,并不意味着能“干成事”,要实现“制度型开放”,还要进一步拆除阻碍发展的制度壁垒和藩篱。

  去年,广州南沙在全国首创建筑和交通工程专业港澳人才职称评价体系。这意味着,在港澳地区获得相关职业资格的港澳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等条件限制直接申报相应等级的职称,包括最高可直接申报正高级职称。截至去年6月,累计共有20位港澳人才在广州市获评职称,这在全国是一个创举。

  在广州工作超过15年的香港建筑师卢建能是获评职称的港澳人才之一,曾参与广州太古汇等项目建设。他坦言,过去,港澳人员在参与内地投标时会遇到不同门槛,真正执业过程中,仍有需要破除的障碍。“例如法律背景、管理模式、专业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仍是困扰香港建筑师在内地执业的问题。”卢建能说,经过多年探索后,两地建筑业合作发展已逐步触及体制机制的“深水区”。除了职业资格的“准入”,建议广州探索以系统的制度创新解决工程行业标准和规范问题,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比如广州可推出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工程建设模式,对标国际行业标准,同时结合内地的创新技术行业经验。

  不仅是工程建筑领域,在跨境医疗领域同样大有空间。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学术副院长何冬妮告诉记者,团队在调研中发现,虽然根据现有规定,已经理论上实现大湾区内地城市对香港医师的“单边开放”,但在实践中,香港医师进入内地仍面临低收益、高成本的问题。例如医师在香港进行学历、执业证公证时需自费聘请律师作为代理,其成本约为3万-8万港元,且公证周期长。

  何冬妮认为,人才“进得来”只是第一步,还要探索人才如何留得住、用得好、待得久,这需要营造一个更好的综合制度环境,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除了职业资格认定外,其他像是社会保障制度、管人用人制度、学历学位制度等方面的衔接都应该跟上。“例如在高等教育方面,现在学历已经互认了,未来学分能否也开始互认,可探索大湾区学分换算体系,以大湾区为样本,探索为内地和港澳之间高等教育规则和标准对接,助力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

  “我们常说,改革开放45年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必然蹚入改革的深水区。在深水区,难以摸到石头怎么办?”在谈到贸易领域的改革创新时,何冬妮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如她所言,无论是越来越亲民的进口水果价格,还是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外贸“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都见证着广州推动跨境贸易创新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如今的南沙港,不仅有四通八达的港口,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更是一张“新名片”。得益于提前报关,卸船进入港区的大部分进口水果如车厘子、榴莲可“船边直提”。在“港口+园区”冷链货物集散模式下,码头内部拖车直接进入南沙国际物流中心冷链区域完成通关环节各项工作,进口水果整体通关时效提升25%以上。

  水果等货物的通关更加便捷,然而当改革进入深水区,要摘到“更高处的果子”,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对于广州而言,改革路径只有一条,就是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以高水平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国际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徐万君介绍,近年来,广州推进服务和投资等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已取得系列成效。在推进服务领域开放方面,2020年广州入选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已获得知识产权、文化、中医药、数字服务等国家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认证。在主动对标高标准贸易规则方面,2021年3月,广州出台全国首个RCEP 跨境电商专项政策《广州市把握 RCEP 机遇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2年1月,《南沙自贸片区对标RCEP、CPTPP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试点措施》出台,是全国首个对标RCEP、CPTPP双协定的集成性开放举措。

  面向未来,广州如何摘到“更高处的果子”?何冬妮说, CPTPP对服务贸易采取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全国版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平台,大湾区和广东自贸区可以争取国家支持,在跨境消费、自然人流动等服务贸易领域,先以正面清单的形式加大开放。“CPTPP对跨境服务贸易采取负面清单模式,但各成员的承诺不同。负面清单管理本身是一个方向,这些都是可以探索的。对地处广州的国家重大开放平台而言,应对这些服务贸易的领域采取负面清单模式进行压力测试。”

【责任编辑:管理员】
随机推荐 更多>>